原標題:走樣不走心,基層協商“被代表”
基層協商直接涉及群眾權益,是政策制定更具有群眾基礎、體現群眾意愿、展示群眾選擇的重要保證。但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少數地方基層協商存在重形式而輕實效的現象。
“事先辦了,后面慢慢再談”
西部某村地處經濟快速發展的開發區,在建設雨水泵站過程中,有村民多次聚集阻撓施工。一位開發區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當時為了項目及時開工建設,村支書在沒有與被征地的村民充分協商溝通的情況下,先拍胸脯做了保證。
“事先辦了,后面慢慢再談。”該村一位干部說。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參與所謂協商的人除了村干部就只有前村兩委成員和相關利益并不大的人,而被征地的小組只有小組長出席,過程只是村支書傳達一下要征地便草草結束了,協商更多是為了避免“夾手”而走的過場。
被征地小組的多位村民表示,參與協商的村民代表都是一個“圈子”的人,自己是“被代表”了。“哪有什么協商,小組長也就是簽完字后通知我們一下。”
“征地前不和我們商量補償款怎么分,也不征求我們意見,我們小組的地被征了,為什么和沒有被征地的村民分到的錢一樣多?”一位村民說起征地補償款的方案便一肚子氣。
不僅是要“有”,還要強調“效”
專家表示,在實踐過程中,協商是否真實是很重要的。在基層治理中,對協商的要求不僅是要“有”,還要強調“效”,要培育健康的協商生態。
“協商首先要知道為什么協商,要有利益訴求的緣起。”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亮認為。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在一些地方基層協商還受到血緣關系、倫理關系的影響,一些個人權利以及正當利益被淡化。比如在協商的過程中,出現派系力量和團體主義,他們容易固守本團體利益而不愿意妥協包容,從而造成協商無果或協商失靈的情況;個人也會傾向于同意和自己關系好的人的觀點。
不僅要重常態,還要有生態
浙江溫嶺市委民主懇談工作辦公室主任陳奕敏說,提高基層協商效能,關鍵是要建立規范性程序,程序越規范,協商的效能越高。
協商不是排斥個人訴求,而是包容的,個體利益要能夠在協商中得到尊重的。陳亮表示,要鼓勵大家表達利益,即使有人有不合理的訴求,也應該有表達的機會。“強調利與義并重,站位高,這樣才能達成共識。”
協商常常是基于有分歧的基礎進行的,但協商主持人往往最怕的是別人發言,怕場面失控。其實,分歧之所以產生,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信息不夠公開透明。陳亮表示:“反而是‘不讓說’的情況下,大家容易有誤解。”(記者:李浩 郭敬丹 馬劍)
-
我國76.6萬個人民調解委員會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目前我國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76.6萬個,基本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將矛盾化解在基層。2018-05-10 22:51:34
-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重慶創新打造基層事務公開2.0版本紀實
記者近日在重慶市江北區采訪看到,當地正借力大數據技術,以基層事務公開信息平臺為載體,推動傳統的事務公開模式更新迭代,實現了村居事務“掌上看”,針對“小微權力”的執紀監督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2018-05-10 16:25:55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