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大氣、水、土壤、礦產、林業……這些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生態環境問題也越發受到重視。
昨天,最高法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同時還公布了10起典型案例。這十大典型案例的公布對日后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有哪些幫助?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魏文超介紹,2017年,全國法院審結各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生效判決涉及人數17965人。民事案件190125件、行政案件127481件。此次從106篇獲獎裁判文書中選擇10個典型案例發布。
魏文超表示,涵蓋大氣、水、土壤、礦產、林業等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涉及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及環境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對于統一環境資源案件裁判標準,完善審理規則能夠起到較好的示范指導作用。
典型案例顯示,德司達公司生產中產生的廢酸,屬于危險廢物,卻以每噸580元的價格交由沒有處置資質的公司處置,又被以每噸150元的價格轉給沒有資質的個人處置。至2014年5月間,2698.1噸廢酸被直接排放至泰東河和新通揚運河水域的河道中,對生物環境造成長遠的累積性危害。德司達公司被法院以污染環境罪判處罰金人民幣2000萬元,涉案被告人被判處一年至五年有期徒刑不等并處罰金。
魏文超分析,法院參考德司達公司逃避支付的危險廢物處置費用和造成的環境損害后果,判令德司達公司承擔罰金2000萬元,充分體現了對于嚴重污染環境犯罪嚴懲重罰的司法導向。
典型案例顯示,中鹽長壽公司、四川鉆井大隊分別實施了環境污染行為,導致包含珍心鮮農業公司在內的農業基地受到含鹽特征污染物的污染。法院最終根據鹽井與農業基地的距離、發生污染的次數明確了兩被告單位的責任。
魏文超介紹,法院在確定存在兩處污染源、三次污染行為的基礎上,結合被污染地區區位、受損環境檢測數據、自然科學知識,分析各污染行為與損害后果的原因力大小,依法認定各責任主體的賠償責任比例,充分體現了環境資源審判的專業性特點。
典型案例顯示,檢察院辦案過程中發現,溜子灣公司在申請續辦使用林地手續尚未獲得審批期間,違法占用林地進行礦石開采作業,采用露天焚燒煤矸石的生產工藝,直接向空氣中排放大量氣體污染物,導致開采區及周邊影響區林木死亡及受損,但林業局實施的行政執法行為和對公司負責人的刑事處罰均僅限于違法占用林地的開采區,并未處置污染問題。檢察機關在發出《檢察建議書》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法院判決:責令林業局依法履行職責。
魏文超分析,該案判決明確當同一違法行為對不同性質的環境、資源造成損害后果時,不同行政主管部門應在各自的管轄范圍內承擔監管職責。對特定環境資源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主管部門推諉塞責或者簡單將案件移送其他部門處理的行為亦屬于行政不作為,對促進行政機關依法、及時、全面履行行政職責,切實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具有積極作用。
近年來,各地法院依法審理了一批涉及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案件,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如數家珍。江必新介紹,江蘇泰州水污染環境公益訴訟案、騰格里沙漠環境公益訴訟系列案、山東德州大氣污染公益訴訟案、北京幼兒園“毒跑道”案等重大典型案件的審理,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生態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4日發布,共分為五個部分二十一條條。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江必新表示,要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專業化的環境資源審判落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不斷提升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的司法服務和保障水平。
《意見》提出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服務保障污染防治和生態安全保護。江必新說,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依法審理涉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案件,注重生態保護修復,構筑生態安全屏障。(記者孫瑩)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