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小鎮的陽澄曲敘,通過講述、演出、和曲、雅集等形式,以曲會友,同時也向海內外游客呈現了“原味昆曲”。曲友們在唱念做打中演繹著昆曲的百轉千回、悠遠流麗。黃瑩 攝
端午小長假第二天,在“昆曲小鎮”江蘇巴城,古色古香的老街巷內清曲婉轉,引來一波波游客一探究竟。正在舉行的2018陽澄曲敘上,來自全國十多家曲社的曲友和曲迷們正沉浸在吟詠拍曲中,切磋交流。
在老街一隅的俞玖林工作室內,《昆曲大觀》作者楊守松正為曲迷講述昆曲舊事趣聞,“巴城有許多與昆曲密切相關的遺跡:1200年前,第一個唱昆山腔的黃幡綽;600多年前,昆山腔雛形誕生的‘玉山雅集’;第一個擁有昆腔私家班的巴城人顧阿瑛;400多年前,第一個把昆曲搬上舞臺的巴城人梁辰魚……”。在他看來,保護好這些資源,才能讓昆曲歷史“看得見、摸得著”。
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鎮巴城是“百戲之師”昆曲發源地,在這里,昆曲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劇”的華麗演變。為將昆曲發揚光大,除挖掘歷史底蘊,巴城還通過舉辦昆曲主題活動、戲曲教育論壇;成立名家工作室、小梅花戲劇團;吸引昆曲動漫、昆曲主題民宿餐廳及文創延伸項目入駐;開展線上線下昆曲賞析分享會;開發昆曲小鎮探源游旅游線路等,形成獨具文化氣質的中國首個昆曲小鎮。
“昆曲源鄉”巴城有許多與昆曲密切相關的遺跡,讓昆曲歷史“看得見、摸得著”。圖為游人在昆曲小鎮巴城觀賞昆曲表演。黃瑩 攝
與重陽曲會相呼應的陽澄曲敘,通過講述、演出、和曲、雅集等形式,以曲會友,同時也向海內外游客呈現了“原味昆曲”。曲友們在唱念做打中演繹著昆曲的百轉千回、悠遠流麗,“悅耳盛宴”引人入勝。
古稀之年的婁東昆曲堂名社負責人徐錦元因從小的耳濡目染,對昆曲“一往情深”,他專注地拍攝下每段表演,希望能將中華文化的瑰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這種原汁原味曲會形式,才能讓曲友們在拍曲、和曲中,對昆曲有更深入的鉆研。”
10歲的吳梓萌雖然才學昆曲一年多,但唱起曲來有模有樣,“學昆曲是件特別有趣的事,在悠揚的曲調中演繹一段段傳奇故事。”小小年紀的她已經懂得業精于勤,每天堅持練習唱曲,為實現自己的昆曲之夢而努力著。
曲敘還吸引了岳美緹、計鎮華、侯少奎等昆曲名家的參與。“昆曲第一女小生”岳美緹親身現場教學表演。“這就是老一輩昆曲藝術家的生活,在曲會中研習昆曲的唱和念,更深入地了解昆曲,藝術是熏出來的。在處處留有昆曲印記的巴城,昆曲找到了家。”
堅守于昆曲教學的岳美緹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寄情于昆曲,令昆曲得到了多元化的呈現,這有利于觀眾的培養。但要使昆曲藝術更好地傳承發揚光大,還是要沉下心,“出戲”“出人”。要做好優秀傳統劇目及整體表演藝術的挖掘、搶救和傳承,也要培養專業的優秀演員和昆曲教學老師,避免昆曲遭遇斷層之痛。
隨著游人漫步巴城老街,發現有一家獨具特色的昆曲主題民宿,19間房按不同的曲牌名命名,房間內的床板、屏風、墻繪、掛畫、窗簾、桌椅、被面均手繪了昆曲圖案,昆曲行頭、演奏樂器、演出劇照等昆曲元素飾品散布在各個角落,店內還準備了昆曲戲服和頭飾,并有化妝間,供游人體驗昆曲表演。民宿的主人是位葡萄牙人,他說建昆曲民宿的初衷“昆曲是世界的,應該讓更多人了解。”(黃瑩)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