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月27日電 題:脫貧不松勁、發展上臺階——重慶駐村第一書記的新春扶貧事
新華社記者李松
春節前夕,重慶南川區長坪村的25戶貧困戶領到了扶貧產業股權分紅,明細賬一算,多的一戶有1900多元。
這已是長坪村發展扶貧骨干產業、試點財政資金股權化扶貧的第五個年頭。村里貧困戶除了流轉土地有租金收入、務工收入外,還人人有份股金收入。
采訪時,不少貧困戶告訴記者,扶貧要搞好,還得靠第一書記等村里一幫干部帶動,大伙人心齊努力干,才有好效果。
長坪村靠發展獼猴桃、無花果、金絲楠木等特色產業帶動,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摘帽。但這幾年,鞏固脫貧成果的勁頭一直沒松過。
最近,駐村第一書記馬渝茗忙著張羅村里1000畝茶葉基地土地整治的事情。在地頭,馬渝茗仔細查看新修生產便道的質量?!盀楦愫酶邩藴什枞~基地,我們專門申請了高標準農田項目資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打破分散的田坎界限,‘小田改大田’,方便規模生產?!瘪R渝茗說。
村里一提出建茶葉基地,就受到大伙歡迎。村民張德會說,我70多歲了,到地里干農活也干不動了。如今產業發展起來了,正好把土地流轉出去。我自己喂點雞鴨,輕松一些,收入也不錯。
做規劃、建項目、謀產業……在重慶,不少扶貧第一書記扎根鄉村,帶動群眾干事創業,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在渝東南武陵山深處,有一個復興村。遠觀村里層層疊疊的水稻田,宛如鑲嵌山間的塊塊美玉。這幾年,靠著綠色、潔凈的土地資源,當地老鄉一畝地種出3000多元的水稻產值,群眾脫貧有了產業。
“復興村摘掉‘貧困帽’,走上‘復興路’,最感謝的還是張書記?!比罕娍谥械膹垥洠菑团d村第一書記張向東。
好山好水能種好稻。但過去群眾一家一戶種植,稻種亂、價格低,好生態沒能帶來好效益。在張向東牽頭組織下,復興農民以股份合作社為平臺,統一稻種采購、種植流程和銷售渠道。
據介紹,這幾年合作社重點做了兩件事,一是堅持綠色標準。300多畝核心種植區域保證全程“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有機肥。二是與專業化公司合作,打造、推廣“龍洞貢米”品牌,線上線下統一銷售,提高稻米附加值。
春節前,張向東還忙著調試村里大米加工廠的設備。他說:“我們自己建一條稻谷加工包裝線,既幫外地稻谷加工,收些加工費,也能把本地優質稻增值收益留在村里,村集體收益能更上層樓?!?/p>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