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使”拿起畫筆,護患溝通不再困難,病區的肅穆被溫情取代,小朋友臉上露出笑容,身邊的戰友“背”感溫暖……在戰“疫”一線,一幅幅生動的畫作,承載著仁心仁術,描繪著愛和希望。
護患溝通不再困難
“您有什么需求,指一下上面的圖標告訴我就好!”
這是來自江西省人民醫院的護士陳鈺浠制作的“圖解護理需求表”。
在武漢市第五醫院重癥病區,醫護人員每天面對的都是重癥病人,他們普遍病情嚴重,要靠氣管插管維持,幾乎不能說話。偶爾有能說話的病人,方言又重。
陳鈺浠給患者看“圖解護理需求表”,以了解患者需求。
來自江西省人民醫院的護士陳鈺浠就地取材,利用廢紙板和小卡片制作“圖解護理需求表”,把患者最常用的十幾個需求變成圖標,解決了重癥患者不方便言語和醫護人員聽不懂方言的困難。
病區的肅穆被溫情取代
雷神山醫院建成后,各地醫療隊進駐這里,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雷神山醫院走道間的墻,逐漸成為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表達內心感受的窗口。
這是雷神山醫院墻面上的手繪作品。
來自大連的白衣天使們在病區冰冷的白墻上手繪了一幅幅“壁畫”,用海蠣子鼓勵熱干面、大白戰病毒等暖心的卡通形象溫暖著患者和戰友。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雷神山醫療隊護士劉玉說,現在參與手繪的人越來越多,從一條走廊發展到了多個病區。在污染區的走廊上,他們還和病人一起創作了手繪心愿墻,其中最讓她感動的是一句“武漢大連一家親”。
患者在手繪心愿墻上畫海鷗寫心愿。
小朋友臉上露出笑容
兒童患者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沒有家長陪伴,當他們看到身穿防護服、戴著護目鏡的醫生時會感到害怕。
一名小朋友在醫護人員的防護服上涂色。
在武漢兒童醫院新冠肺炎患兒隔離病房里,平時喜歡畫畫的護士王佳想到一個妙招——在防護服上畫卡通畫,再讓小朋友涂色,幫助他們減輕恐懼。
在王佳帶動下,醫務人員的防護服成了畫布,一幅幅充滿愛心和想象力的畫,猶如一縷清風,沖淡了疫情給孩子們造成的心理壓力。
南京市兒童醫院護士馬良超和黃石市婦幼保健院護士張群合影,卡通畫的作者是黃石市婦幼保健院病區護士長蘇美玲。
不謀而合,奮戰在黃石的醫護人員從網上找素材,在防護服上畫漫畫。當她們穿著畫著卡通圖案的防護服走進病房時,孩子們沒有哭,而是睜大眼睛看著,眼神里滿是欣喜,臉上露出了笑容。
身邊的戰友“背”感溫暖
“雖然隔離衣擋住了大家的容顏,但是我希望讓隊友們轉過身來可以‘背’感溫暖。”在武漢協和醫院湘雅病房里有位“抗疫漫畫師”,她是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吳思容。
隊友們展示防護服上吳思容的畫作,擺出勝利的手勢。
在酒店輪休的時候,吳思容根據大家的性格,在隊友們的隔離防護服背后畫上漫畫,給大家加油鼓勁,也讓隔離衣提升辨識度。這組圖片在網絡迅速被熱捧,網友說:“那批喜歡畫校服的學生長大了!”
防護服上吳思容的畫作。
對,手握畫筆的“天使”們長大了,她們正在負重前行,用生命守護著生命。(編輯整理:焦鵬 素材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微博、央視新聞、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