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2月26日電(記者 周舟)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報告說,通過繪制大象基因組圖譜,他們發現大象數百萬年的進化過程復雜,曾存在廣泛的種間雜交。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等國的研究人員聯合展開,他們對現存和已滅絕的象類的14個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其中已滅絕的有美洲乳齒象、古棱齒象、哥倫比亞猛犸象和真猛犸象,現存的有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
這項26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顯示,古棱齒象混合了古非洲象、真猛犸象和非洲森林象的基因。
此外,哥倫比亞猛犸象和真猛犸象之間也有雜交現象,盡管兩者體型和棲息地不同。研究人員推測,在當時覆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冰川與北美洲溫帶地區交匯的地方,真猛犸象與哥倫比亞猛犸象相遇。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進化遺傳學家亨德里克·波伊納說:“基因組數據表明,大象的進化并非以有組織的、線性的方式展開。”
在現存的大象中,關于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是否是兩種不同的物種,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新研究發現,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不存在雜交的基因證據,盡管兩者的棲息地相鄰,但它們在過去50萬年中近乎完全隔絕繁衍。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將繼續研究新基因的引入是否有利于大象適應新棲息地和波動變化的氣候。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