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伯利恒4月26日電?通訊:毗鄰墓地的兒童游樂園
新華社記者趙悅 楊媛媛
一個水泥地小球場、兩三個兒童游樂設施,面積只有標準足球場三分之一。這是記者25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看到的阿伊達難民營兒童游樂園的全部“家當”。
伯利恒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傳說的耶穌誕生之地,來自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游客每日造訪這里的名勝古跡。大街上喧鬧、擁擠,而伯利恒三個難民營內卻是另一番情景,即使是在白天,難民營也門戶緊閉、行人稀少,多數街道只能步行,狹窄破爛的路面污水橫流。相比之下,聯合國籌建的阿伊達難民營兒童游樂園顯得光鮮、規整。
阿伊達難民營狹小局促,0.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納了約5500名難民。這讓游樂園難有“落腳之地”,最終只能與墓地毗鄰。走進游樂園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墻外的墓碑,令人心情沉重。
事實亦如此,這里距離“死亡”只有咫尺之遙。墓地50多米外就是以色列設置的隔離墻和崗樓,當巴勒斯坦人與以軍發生沖突時,以軍士兵會從崗樓上發射催淚彈或子彈。
“我們不害怕墓地,我們害怕那里的子彈。”一個在游樂園內踢球的少年指了指墓地后方的以軍崗樓告訴記者。
阿伊達難民營成立于1950年,收留的難民包括1948年中東戰爭時從耶路撒冷和西希伯倫逃難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后代。這個難民營位于伯利恒北部,被吉洛和哈爾霍馬兩處猶太人定居點夾在中間,與耶路撒冷隔墻相望,因此成為巴以沖突的前沿地帶。
“以軍軍車幾乎每天都闖過來一兩次,讓我們沒法安生,更讓孩子們生活在死亡陰影下。”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工作人員奧貝拉在游樂園門口告訴記者。
奧貝拉還是阿伊達難民營內唯一一所由聯合國建立的基礎學校的工作人員,她說,學校距離游樂園200米,兩年多前,有一名巴勒斯坦少年在校門口遭以軍射殺。
在學校門口,一塊碩大方形石頭上擺放著一幅一人多高的人像照片,照片上一個大眼睛男孩微笑注視著前方。
“我叫阿布德·沙迪,是13歲的巴勒斯坦難民。我和同學在這里的時候被以色列狙擊手打死。我的靈魂將在這里追趕殺手,鼓勵我的同學。我想知道國際社會能否給巴勒斯坦兒童伸張正義。”照片上的英語和阿拉伯語文字這樣記述著。
奧貝拉說,2015年10月5日,沙迪在這塊石頭旁被不遠處以軍哨所打來的子彈擊中心臟,而記者身邊一直陪同采訪的聯合國工作人員阿比德·拉赫曼就是沙迪的父親。兒子的遺像就在眼前,父親內心的沉痛可想而知。
神情凝重的拉赫曼,再次印證了記者采訪時曾聽到的那句話:“每個巴勒斯坦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